受新能源汽車規劃發布利好消息影響,鋰電概念板塊被再度引爆。目前,電池被廣泛應用于移動和儲能設備,有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國內電池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5.4%,達到5645億元。 受目前節能環保概念的不斷提出,以及新技術不斷更新的影響,產品的性能決定了產品替代的大趨勢。記者查閱資料時發現,一次電池的替代過程表現為,干性電池被堿性電池代替,堿性電池又被鋰原電池代替。而二次電池的替代過程表現為,鉛酸電池被鎳鎘電池代替,鎳鎘電池被鎳氫電池替代,鎳氫電池再被鋰離子電池替代。 曾有不愿具名新能源汽車行業專家表示,目前,對于新能源汽車用電池方面,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方向是燃料電池,另一個方向是鋰電池。所謂燃料電池,是指一種將存于燃料與氧化劑中的的化學直接轉化為電能的發電裝置,燃料和空氣分別送進燃料電池,就能夠產生電能。 據記者了解,雖然,燃料電池曾經的呼聲較大,但2012年3月科技部出臺的《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提出,重點研究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規劃》還提出,要以動力電池模塊為核心,實現我國以能量型鋰離子動力電池為重點的車用動力電池大規模產業化突破。以此來看,鋰離子電池早已被明確為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涉足鋰電池的上市公司比亞迪、曙光股份、成飛集成、德賽電池、新宙邦、天齊鋰業被普遍看好。有分析師認為,新能源汽車規劃肯定對相關行業形成利好。
據華創證券分析,2015年50萬輛新能源汽車對電池的拉動為60億WH(瓦時)需求,90億元市值空間,每年為鋰電池貢獻10%的復合增速,附加上電子、電動自行車的拉動,電池行業可保持5年內25%左右的復合增長率,但因行業供給競爭激烈,企業并無爆發式機會,可穩步增長。 雖然新能源汽車將在政策上不斷受到扶持與推動,但是其自身的技術瓶頸還是最大的制約,華泰證券表示政策的出臺只能引起板塊中相關個股的短期表現,并且較難維持。公司本身技術革新以及資源類的變化才會對股價產生正面積極影響。 三大因素決定誰能勝出 “從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來看,電池材料技術方面仍與國際上存在差距,動力汽車電池隔膜只有實驗室產品。國內電池隔膜需求占比全球的33%,而國內企業不到10家,占全球市場份額僅為11%。”有相關行業分析師指出。 據記者從相關行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目前,我國電池相關標準尚處于醞釀階段,有三個因素決定著企業未來能否勝出。 首先是技術,電池技術主要包括配方、電池設計以及成組技術,目前大廠在配方方面差距并不明顯,主要差別體現在電池設計和成組方面。其中,成組技術差別最大,電池成組涉及機械、電子等多領域,目前國內成組技術仍有待提高,電池組壽命通常只有單體電池的四分之一。 其次是生產工藝,鋰電池工藝環節包括配料、涂布、烘烤、錕壓、切片等,大廠在每個環節都有獨特工藝,不同工廠的工藝差別較大。 第三是資金,動力電池需要持續對技術和設備進行投入,一期投入通常在5-10億元,小廠很難有資金實力支撐動力電池投入。
國內目前鋰電池生產設備基本以國產為主,部分企業買進口設備,大廠每年在檢測設備上的投入就在1000-2000萬元。 |